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北方文苑

大运河随想之漕运古镇张家湾

发布日期:2024-10-28   信息来源:北方区域总部   作者:戎建国  字号:[ ]   

张家湾古镇位于通州城南15里,曾是大运河北起点的重要码头,素有北运河漕运第一码头之称。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骈集”说的就是明清两代张家湾码头繁华景象,十月中旬,一个秋日的下午,我独自前往游览,寻觅古城遗留,凭吊大运河的文明印记。


张家湾古镇码头始于元代,在明清一直是京东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张家湾之名来历是,元初浙江嘉定海盗张瑄降元,此人深谙航海,对海上风向和海路辨识有特殊天分,元中书左丞相伯颜命他从崇明岛经海路将南宋的库藏图籍等物运到大都,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后元大都缺粮,张瑄建议元朝廷海运漕粮,被元廷采纳,并委他为海运江南行省右丞。张瑄的主要任务是把粮食从江南各行省运到大都。张瑄他本人长期坐镇在张家湾,指挥海运和漕运,协调水运和陆运,此地本名高丽庄村,由于此,高丽庄村以及东侧水湾便以张瑄的姓氏命名为张家湾。

查阅明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徐阶所撰《张家湾城记》,张家湾城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记曰:“自都城东南行六十里,有地曰张家湾,凡四方之贡赋与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于此,则市马僦车,陆行以达都下,故其地水陆之会而百物之所聚也。”可见当日之繁盛。张家湾城建成后,城周长“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甃(zhòu)以砖”。东以潞河、元通惠河,南以萧太后河为护城河,西、北挖壕为城池。城不方正,随河就势,只北垣稍直,余墙均有弯曲。四面各建城门楼一座,互不直对,于东垣西折处辟便门一,建水关3处。明朝中叶后,通惠河失修,漕运通行受阻,张家湾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盐米商旅、万国贡赋、内外官绅、赶考学子、游妓娼优皆经此地,或上岸或下船。当时在此设“通济仓”“皇木厂”“竹木局”“砖料厂”“盐仓批验所”“张家湾巡检司”“张家湾宣课司”“铺递”“木瓜厂”“盐场”等机构,此地之重要可见一斑。

历经明清400余年的繁华,清末随着大运河颓废,张家湾也快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家湾城为日寇占领,拆城墙建炮楼。1945年9月,国民党军队据此拆除各城楼。1958年后,生产队拆城墙砖卖钱,城心夯土全部挖用。现在残余城墙,因当时单位或村民依城墙作为院墙才得以保留。因其历史价值,1995年9月,残留城墙与南门通运桥(萧太后桥)一起,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张家湾城已没有完整城郭,仅仅留存了一段残缺的城墙和连接萧太后桥的古城南门。


南门外萧太后河上,建有萧太后桥,桥正式名为通运桥,是一座在北京颇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桥。这座桥横跨萧太后运粮河,因此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为了保卫运河和拱卫京师,在城外建造了木桥,由于木桥不堪重负,后改建为石桥,在万历三年(1605年)建成,万历皇帝为其赐名为“通运桥”。桥为南北走向,中部稍微起弧,桥下有三孔石拱,中孔最大为9米,两侧券孔为7米。桥体全长43米,桥宽10米。桥身两侧都是一色的青砂岩,18根对望柱上有神态各异、雕工精美的石狮子,护栏板上雕有寓意“保佑平安”的宝瓶状浮雕。桥上的石狮雕刻精美,石螭和镇水兽,怒目横视,反映了人们对水的敬畏和期望。青石桥面上,斑驳的车辙沟槽深陷,记录了数百年的车马络绎不绝和岁月痕迹。时值深秋,天际湛蓝明净,微风不起,夕阳的余晖,给古桥和城墙度上了一层金色,桥下的水流明净,岸边芳草萋萋,游人甚为稀少。城墙门洞下,两位老者,悠闲自得,饮茶廖侃,一个孩子从古桥上跑过,四周一片安详静谧的气氛。

此季汛期已过,萧太后河水量甚少,向南汇入凉水河,凉水河向东南汇入北运河,最终联通了江南。萧太后河属于北运河水系,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萧太后是指辽契丹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据传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相关史料显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年,比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早300多年,现在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主流源于北京城东南护城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在通州汇入凉水河,凉水河最后汇入北运河。河道上修建蓄水闸6座,可蓄水20余万立方米。萧太后河目前主要功能是汛期排洪和蓄水,同时承担生态环境改善和旅游景观提升等功能。

据红学家考证,曹雪芹与张家湾古城大有渊源。据说红楼梦里林黛玉到达都城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张家湾,萧太后桥街西侧有花枝巷,《红楼梦》原著里面有,贾琏将尤二姐安顿在“小花枝巷”内一所房子,此“花枝巷”据考证就在张家湾的花枝巷。我在桥边问了遛弯的张姓大爷,他指着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第一条胡同说,这就是红楼梦里的花枝巷。他说,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花枝巷内南侧,门脸朝北,解放前房砖额上还题着“当”字,曹家染坊曾设在巷口西侧,一口曹家井尚在,曹家所开盐店,尚有几间旧房遗存。以前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些豪门富户。镇十字街西南侧有小关帝庙一座,俗称葫芦庙,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芦故名。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葫芦僧断葫芦案》中所写葫芦庙的生活可能直接来源于此处。1992年,曹雪芹墓葬石刻在张家湾出土,曹雪芹家祖莹也在张家湾有遗存。2015年10月“北京·通州·曹雪芹与张家湾”红学学术研讨会曾在通州区张家湾镇举行,并提出在张家湾镇打造“红学文化之乡”。

在张家湾古镇东南,北运河侧新建了面积300多公顷的张家湾公园,东北毗邻北运河,西北与大运河森林公寓和运河绿心公园相连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依托古村古庙的乡愁,以“村•水•林•园”为设计理念,构建了“御临泗观、曹石印记、泗水古巷”等多处景点,像一幅幅精美的江南画卷,每当节假日游人颇多。

游览之际偶遇两位外地游客,正在城墙和桥上拍照。聊天后知道,一位来自苏州,大运河的忠实拥趸,徒步走遍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已在这里停留了2日,等待张家湾的曹雪芹纪念馆开门参观;另一位来自山西太原,是位古桥爱好者,今天专为萧太后桥而来,他在北京考察了不少古桥,包括卢沟桥、八里桥、朝宗桥等处。目前通往张家湾古镇的路正在改建,导航定位不准确,导航外加问路,方到达遗址。整体看,周边环境较为残败,配套设施不多,河边私人搭建的临时棚户,养着几头山羊,鸡鸣犬吠,很有乡村气息。


归来路上,夕阳西下,秋意阑珊,驱车过张采路张家湾大桥,看到曹雪芹先生的雕像,孤单安静地伫立在桥边的草丛里,深邃窘迫的眼神,望着河水流逝的方向,仿佛若有所思,是追忆苏州闾门江南运河边昔日的锦绣繁华?还是在回味京畿帝都豪门里的圣眷隆恩?光阴荏苒,繁华远逝。运河岸边,漕运古镇,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颓。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一切繁华与世事,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百年变局、丰功伟绩,最终都将归于无形,化为尘埃。悠悠大运河,千古话传奇。感慨之余,谨以此游记记之。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