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北方文苑

老院子的红色记忆

——中共中央北方局交通机要处驻扎在我家院子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1-07-29   信息来源:公司总部   作者:戎建国  字号:[ ]   

我的家乡在山西定襄、五台、盂县三县交界处,定襄县东裕地区,地处五台山南麓,系舟山与太行山交汇处,是革命老区。一条滹沱河蜿蜒曲折,从村边流过,气候温和湿润,山奇峰秀,泉水潺潺,沟谷纵横,民风淳厚,民居村落依山而建,近年来,逐渐成为旅游景区。我家的老院子为三进四合院,主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从我打小记事起,我家里的老院子就传承着红色基因,流传着当年八路军抗日战争的红色故事。

1940年底,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华北局交通机要处进驻到我的家乡定襄县尧泉村,机要处就设在我家的三进四合院里。这里向西可通延安,向东不远即是西柏坡和冀中平原,向南通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向东北是阜平县晋察冀根据地总部。随后大批抗日军政机关也来到深山峡谷处的尧泉村。除了中共中央北方局交通处外,八路军兵工厂、医院、粮站、县小学和其他抗日机构也进驻尧泉村。从此我家的老院子有近六年时间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交通机要处的驻地。交通机要处选择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里山高沟深,位置偏僻,进可以攻,退便于守;二是村里群众基础好,抗战一开始就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交通机要处的主要任务是把抗日前线和地下党的情报送到延安党中央,把党中央的指示送到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前线;同时护送中央领导、干部、进步学生、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保证他们顺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同时还传送报刊书籍和其它抗战物资等。

我的家人响应八路军的号召,积极支援抗日战争。祖父戎开明直接加入到交通机要处工作队,成为交通处的粮秣主任,专门负责八路军的粮食征收保管发放。山村存储条件差,既要防止日寇抢夺,又要防止发霉、丢失、鼠害等,军粮分散保存在各家各户、窑洞、山洞里,常年保存军粮十几万斤。祖父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记账、入库、出库,一丝不苟,晾晒仓储,不敢丝毫懈怠,竭尽全力。祖父因为积劳成疾,于1945年因病去世,年仅36岁,那年我父亲还不到十岁。我家是村里大户,有20多亩田地,一座三进四合院,二十几间房屋。我的曾祖父戎金光,字永忠,是村里的开明人士,他觉悟也高,一直拥护共产党和八路军,听说是毛主席派来打日本鬼子的干部战士,就把他们当亲人看待,把最好的北正厅正房腾出来让工作队员住,给八路军战士免费提供生活用具和粮油蔬菜,积极支持抗日战争事业。几年时间内,聂荣臻、彭德怀、邓小平、刘澜涛等北方局的领导多次到尧泉村北方局交通机要处视察工作并在我家居住,因此尧泉村号称山西北方的“小延安”。工作队员对祖父母非常感谢,交通员担水扫院,很热情,叫我祖父母大伯大娘,像亲儿子对待父母一样。不久机要处工作人员增加到20余人,生活也有了着落,就另外支灶,祖母拿出所有的盔、盘、碗、筷、勺、菜刀等灶具送给工作队员使用,这些灶具至今还保存完好,这些用品至今保存在我的家中,现在已成为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展览品。


1941 年到 1945 年 8 月,交通机要处领导的地下交通线护送了大批过路干部,其中部长级干部 40 多人次,其他干部和学生 2000 余人次,还有往返于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大量报刊、文件资料、图书、枪支、弹药和其它军需抗战物资 500 余吨。全线交通员 200 余人,交通站 60 余处,为抗战全面取得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交通处于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当年 11 月迁往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北平解放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随着中共中央进驻北京,机要处完成了历史使命。

我的父亲于1937年出生在山西定襄县河边镇尧泉村,这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的家乡山西定襄县,日本人的炮楼修到距离村子十几公里的地方。兵荒马乱,加上自然灾害,一场暴雨冲毁了村里大部分土地。为了生存,祖父带着年幼的父亲举家外迁,颠沛流离到数百里外的山西榆次谋生,仅仅一年多,由于日寇侵扰,无法解决生计,又返回原籍生活。父亲10岁那年,祖父因病去世,祖母改嫁,父亲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的童年和幼年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带来的灾难和当年中国广大乡村民不聊生的景况。父亲八岁开始读书求学,受战乱影响,时断时续,1956年父亲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由于家中祖父母年迈无人照看,辞职回家。回家后在乡里录用为人民教师,1962年响应国家压减政策,回乡务农,当了八年农民。怀着对读书的渴望和对教师职业的眷恋,在1970年又回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先当民办教师,后国家落实政策,转为公办教师,直到1999年退休。

父亲退休回到村里后,连续担任村委会主任八年,那时候村里对外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通,村民吃水困难,村容村貌卫生条件差,父亲一心想着要给村里办实事和好事。在父亲的带领下,修建公路,改善自来水管道,维修学校,设立医务室,修建村民活动中心,给老弱病残的村民办理最低保生活保障,做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工作,得到大家的拥戴和尊敬。村里经济异常困难,在资金困难的时候,父亲把自己的退休工资拿出来,贴补到村里的建设和开支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父亲年近八旬,卸任村委主任后,自己开发旅游,现场踏勘,绘制地图,拍摄照片,走遍了村庄内外几十里的沟沟岔岔,编制了旅游开发景点建议和开发方案,收集整理历史故事,发掘发生在村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印制了几百幅宣传广告,使得村里的旅游开发享誉省内外,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一方面发掘了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让这些普通资源上升为旅游资源,并赋予了历史背景和革命故事;另一方面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全民奔小康、村民收入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村里群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父亲对抗日战争深有感触,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岁月流逝,很多人对历史在慢慢的淡忘,不少年轻人已经不太清楚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了。但是对我来讲,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不能忘记的。我希望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艰难和光荣的历史。”现在我家的老院子保持了原来风貌,父母仍然居住在老院子里,大门挂上了红色教育基地的标牌,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游览,父亲和母亲都会热情接待,介绍历史,回忆过去,话话家常,过的充实祥和。今年母亲87岁,父亲85岁,已经一起共同生活69年。几十年里,父亲少年丧父、颠沛流离、历经战乱艰辛,不管命运多么坎坷,一直保持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勤劳俭朴,勤于学习思考,秉性耿直。虽身处村野,却心系国家,尽管年龄渐长,但思想能够跟得上形势。对我们子女严格要求,支持大家学习读书,教育子女诚实做人,认真做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做子女的体会学习和永远传承。

2021年清明节小长假回家探望父母,见到父母精神矍铄,身体康健,甚为宽慰。与父亲探讨“孝”道,父亲说,所有父母都期盼子女能够成才;子女能成为国家和社会栋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是为大“孝”;而绕父母膝下,伺汤奉药,也是“孝”,但是小“孝”。“孝”的根本不在于子女给父母物质的东西,关键在于让父母如意高兴。所谓“孝顺”,“顺”必须为先,无“顺”不成“孝”。父亲的解读真是至理名言啊。父母在,无论年龄长幼、事业成败,你永远是孩子;父母在,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那根牵挂的线一直连着家和你;父母在,回家的梦想就一直在,回家的方向永远不会迷失。诗经小雅有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来每次读到李密的《陈情表》,自己也总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是全党全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的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了解革命先辈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海浪的光辉历程,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更好地把握当下,启迪未来。回忆起老院子里的一幕幕情景、一桩桩往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共产党人为何会信念如磐、百折不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